每年學甲慈濟宮舉行上白礁謁祖祭典,逶迤數公里的香陣行列裡,集和宮蜈蚣陣為先鋒,至今仍維持龍頭鳳尾、人力扛抬的古老傳統,所到之處無不萬頭鑽動。後方不遠,香客便會見到八仙棚跟隨而來,同樣龍頭鳳尾的造型,色彩鮮豔斑斕,閣棚上扮演八仙的神童嬌憨可愛,宛若縮小版的蜈蚣陣,自來享有小蜈蚣的美譽。
八仙棚為學甲羅姓角所創建的特殊藝閣,又稱八仙閣,屬於傳統廟會閣棚中的龍鳳閣,以八仙故事為主題,目前於台灣各地廟會已極為罕見。2013年由台南市傳統藝術審議委員會,以其展現傳統藝術價值,正式列冊為傳統藝術。
羅姓角聚落位處慈濟宮東鄰,自古羅姓族人便以慈濟宮為信仰中心,並未獨立創建角頭廟宇。羅姓先祖為參與慈濟宮上白礁謁祖祭典,遂創建此一特殊藝陣。八仙棚上的八仙,隱喻四維化八卦的深意,點出「羅」字,正為啟示子孫慎終追遠,崇功報德,追溯祖源的涵義。
棚上神童依序扮演鍾離權、李鐵拐、曹國舅、張果老、呂洞賓、韓湘子、何仙姑、藍采和,為華人民間所熟悉的海外八仙。分別代表男、女、老、少、富、貴、貧、賤等人間境遇。
八仙手持法器,合稱為「暗八仙」,各有含義。鐘離權所持的扇子能起死回生;李鐵拐背負的葫蘆可救濟眾生;曹國舅手上的玉板可靜化環境;張果老所持魚鼓能占卜人生吉凶;呂洞賓的寶劍可鎮邪驅魔;韓湘子的笛子使萬物滋生;何仙姑的荷花能修身養性;藍采和的花籃則能廣通神明。
羅姓角八仙棚只參與上白礁謁祖祭典與學甲香科,為專屬羅姓角頭的藝陣。每年能裝扮神童的小朋友名額非常有限,多數以羅姓角宗親、當地居民或親友家子女為主。民間相信,裝扮八仙的孩童承蒙神明庇佑,會益加乖巧、健康。眾多親身體驗者,常爭相走告親友,充分展現八仙信仰文化。每年於學甲慈濟宮保生大帝座前擲筊,決定扮演八仙機會,獲選的孩童,更說百中選一,彌足珍貴。
早年八仙棚與蜈蚣陣同樣都採人力扛抬,然而時代變遷,扛工極難尋覓。經羅姓宗親合議,將動力改為半機動人力推車,以符合現代需求;同時仍維持人力推動,展現一步一腳印的傳統。改變了人力扛抬的形式,似乎也符應了「神龍見首不見尾」的龍頭鳳尾造型,而與百足真人蜈蚣陣稍有區隔。
在上白礁謁祖祭典遶境的香陣行列中,因為路途遙遠,沿途表演的民俗藝陣,部分採取入廟步行,出廟搭車的形式。只有蜈蚣陣與羅姓角八仙棚,須完全採用人力走完香路全程。在上白礁的傳統中,參與廟宇的神轎、陣頭須按照號次安排前進,不可越過前列號次,尤其不可超越蜈蚣陣。所以整個香陣行列一如分成兩段,第一段由蜈蚣陣領頭,第二段則由羅姓角八仙棚居先,維持良好的行進秩序,所以八仙棚又有小蜈蚣的稱號。
本文章由學甲十三庄文史工作室收集、整理、撰文,以創用CC 姓名標示-非商業性-禁止改作 3.0 台灣授權條款使用。
本文章由學甲十三庄文史工作室收集、整理、撰文,以創用CC 姓名標示-非商業性-禁止改作 3.0 台灣授權條款使用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