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/12/30

上白礁香陣十大必看之一:蜈蚣陣


蜈蚣陣為台南五大香科香陣中最為搶眼的陣頭,又稱百足真人。在學甲上白礁祭典遶境中膺任前鋒陣,百餘年來,都由後社集和宮負責組陣,採取龍頭鳳尾的「龍鳳 閣」造型,更全力維持人力扛抬的傳統。在香陣所過之處,無論大街小巷、沃野田疇,總能看到許多虔誠的信徒跪在蜈蚣陣前,等候「軁蜈蚣」,以祈求平安。凡入 重要或交陪廟宇,蜈蚣陣都會在廟埕或四周圈廟,善男信女則會聚集於廟前,臨受蜈蚣「捆廟」的庇佑。

學甲後社蜈蚣陣棚架上,坐有三十六位孩童,分別扮演歷史演義角色,每年於神前擲筊,於十三齣劇目中擇定該年扮演的故事。扮演的孩童嬌憨嫛婗,惹人憐愛,總會引來許多目光與鏡頭。

三十六名神童與七十二名扛工,共合一百零八天罡地煞之數。

在上白礁香陣中,依傳統任何廟宇神轎與陣頭,均不得越過蜈蚣陣,因而在台南五大香科中,上白礁始終維持相當的行進秩序,蜿蜒漫長,壯盛可觀。

而在上白礁當日,所有追循香陣動態的香客,一定可以聽到學甲人彼此探詢「蜈蚣行到對位啊?」「蜈蚣出庄也未?」依此判斷香陣的腳程。更可見到學甲人對蜈蚣陣的癡迷。

農曆三月十一日清晨,一般會由錦繡角田龍館的莊姓宋江陣,前往集和宮迎接蜈蚣陣出發,然後先帶領後社各廟宇繞行學甲國小一周,再循香路前往慈濟宮參香,展開一日的路程。傍晚回程時,進入中社角時,會由中社宋江陣前往迎接,迎拜之禮,陣勢舞動,極為動人。

由於學甲人長年堅持傳統,讓學甲後社蜈蚣陣列入台南市市定傳統藝術,真是不可錯過的第一景。


本文章由學甲十三庄文史工作室收集、整理、撰文,以創用CC 姓名標示-非商業性-禁止改作 3.0 台灣授權條款使用。
學甲十三庄文史工作室粉絲專頁
編撰:學甲十三庄文史工作室—李啟嘉

2015/12/28

「上白礁」還是「想白礁」?

「上白礁」還是「想白礁」? 

每年農曆三月十一日,是學甲慈濟宮開基保生二大帝到將軍溪畔請水、遙祭祖廟的大日子。

學甲人慣稱為「上白礁」。 不知大家是否曾注意過,學甲人說「上白礁」時,個人發音略有二種,有人發音為「上白礁」( chiuⁿ-pe̍h-ta),有人則呼為「想白礁」( siūⁿ -pe̍h-ta/sioūⁿ -pe̍h-ta),這兩種不同的發音,有可能只是發音變化。而地方耆老則認為各有不同含意。 

目前官方皆使用「上白礁」,「上」字在漢語當中,無論閩南語或國語都有「前往」之意,如「上京趕考」、「上菜市」。台灣民間信仰中,除了上白礁祭典外,尚有池王「上馬巷」的活動。開基保生二大帝的祖庭在大陸福建泉州府白礁鄉(今日中國劃為漳州市龍海市),因此清朝時,先民返鄉赴祖廟謁祖,稱為「上白礁」。而後因兩岸幾經政治情勢轉變,如清朝早期海禁、日本統治及1949年後兩岸隔絕,百姓渡海返回祖廟不便,遂改在世代相傳的登陸地點頭前寮舉行祭典,仍稱為「上白礁」。


 至於「想白礁」發音,則有一說,認為先祖因就無法直接返回大陸福建泉州祭祀,只能在頭前寮遙向祖庭祭拜,因此思念故郷,故稱為「想白礁」。

 而不管發音為何,其實指的都是現今每年三月十一日的謁祖繞境活動。



本文章由學甲十三庄文史工作室收集、整理、撰文
創用CC 姓名標示-非商業性-禁止改作 3.0 台灣授權條款使用。

2015/12/26

上白礁香陣十大必看之八:輦宮

多年以來,上白礁的香陣中,各廟宇都能依循傳統,按照號次前進,更謹守不能越過前鋒陣蜈蚣陣的禮俗,所以大體能維持以步行繞境的形式,也被譽為台南五大香科中秩序最為井然的廟會。


然而參與上白礁的許多角頭,年輕子弟長年在外,留在鄉下的信徒日漸衰老,聘請轎班更是不易。許多角頭廟宇,早就使用鐵牛車、小卡車乘載神轎參與繞境了。有 的小角頭,甚至常見一人開車,一人沿途收受信徒敬香的有趣場景。如信奉李府千歲的西廍,由於庄頭人數極少,就以神轎車形式參與,同樣展現了鄉親的虔誠。

為了解決人力不足的問題,自1989年開始,上白礁祭典出現第一座輦宮。所謂輦宮,乃是改裝鐵牛、小貨車,在車上仿照古代宮殿或皇帝出巡時所用鑾輿,建造 為神明出巡的車駕。輦宮形式多樣,木工雕琢細緻,甚至施加彩繪,雕梁畫棟,山節藻梲,用以取代傳統神轎。輦宮前,甚至直接安上涼傘、執事牌、儀仗等等。如 三角仔清保宮的輦宮,甚至融合了日式風格,華美典雅,令人讚嘆。

也有部分廟宇,將原有神轎裝上貨車,略加改裝,周邊搭起山水彩繪的裝飾,則屬於較為簡單的形式,如下社角白礁宮,便是如此。目前上白礁香陣中有將近三十座輦宮,為其他地區所少見,可說是學甲上白礁祭典的重要特色。

由於輦宮以車子為動力,要組裝各種燈光或影音設備,更為便利。所以夜間回程時,整座輦宮五光十色,近如光雕,顯得相當華麗。在夜色中,更為亮眼。

對於輦宮取代傳統神轎,歷來各有不同看法,也有不少信徒、廟會愛好者希望能維持人力抬轎的傳統。讓神轎入廟參香的拜廟之禮、抬轎時優美的步伐都能代代相 傳。所以學甲慈濟宮近兩年除了三座輦宮出巡之外,也恢復了中壇元帥、謝府元帥、觀音佛祖、及開基保生二大帝的神轎,以人力扛抬,一同出巡,甚是壯觀。


本文章由學甲十三庄文史工作室收集、整理、撰文,以創用CC 姓名標示-非商業性-禁止改作 3.0 台灣授權條款使用。
學甲十三庄文史工作室粉絲專頁
編撰:學甲十三庄文史工作室—李啟嘉

2015/12/25

宅港「十二婆姐陣」

學甲宅港十二婆姐起源自臨水夫人三十六宮部屬,加以簡化而來,又稱婆祖、婆宮、宮娥,主司生育、庇佑孕婦與幼兒。宅港十二婆姐陣係因慈德宮觀音媽慈示,成立於1996年,由當地媽媽教室義務組成,屬業餘性陣頭,除鼓手外,成員皆為女性。各地流傳十二婆姐名姓各異,宅港地區所傳名號依序為陳大娘、黃鶯娘、方四娘、柳蟬娘、陸九娘、宋愛娘、林珠娘、李枝娘、楊瑞娘、董仙娘、何鶯娘與彭英娘,另有婆祖母提攜婆子,於陣中穿梭尋母。民間相傳十二婆姐出陣時,便有婆神隨行,故能為信徒收驚,第一宮陳大娘甚至會發駕,對於襁褓幼兒更有奇效。成立之初,禮聘柳營張添龍先生指導成陣,固定於宅港慈德宮神明聖誕與學甲慈濟宮上白礁祭典時出陣,偶爾在藝文活動中也能見到婆姐身影。曾於19971999年台灣省社區民俗育樂活動觀摩會獲獎。



本文章由學甲十三庄文史工作室收集、整理、撰文,以創用CC 姓名標示-非商業性-禁止改作 3.0 台灣授權條款使用。
學甲十三庄文史工作室粉絲專頁
編撰:學甲十三庄文史工作室 李啟嘉


2015/12/23

頭港「軟身福德爺」

學甲上白礁謁祖遶境祭典中,來自頭港聚落的鎮安宮「軟身福德爺」所到之處,信徒簇擁,撿拾福德爺所拋擲的元寶糖,祈求「食平安」。其原由可溯自民國七十二年頭港鎮安宮主神吳府三千歲降示,原奉祀主神土地公年格己到,可為其雕塑神像。並指示福德正神已領有玉旨,因此廟方禮聘良工雕塑現今的「軟身福德爺」,身著龍袍,頭戴宰相官帽,以示地位尊崇,更是全台第一尊「軟身福德爺」。

一般民眾見到軟身福德爺,常會視為陣頭,一如千里眼、順風耳、三太子等俗稱「大仙尪仔」的神將團。鎮安宮特別指出,軟身福德爺並非陣頭裝扮,乃是受信徒崇奉的神尊,廟內特別安排神案,虔誠香火供奉。信徒若前往鎮安宮,或清香禮敬,或合掌默禱,自有靈佑。



本文章由學甲十三庄文史工作室收集、整理、撰文,以創用CC 姓名標示-非商業性-禁止改作 3.0 台灣授權條款使用。

2015/12/22

上白礁香陣十大必看之六:關公保二嫂

許多藝陣演出,需要長期的時日磨練,藝師也需要穩定的演出機會,方能謀生。兼以鄉間人口日漸老化,早已無法維持庄頭陣、子弟陣的形式,為求延續經營,許多 陣頭團體早早就轉為職業陣的形式。隨著各地廟宇禮聘,四處表演。然而,部分陣頭仍與原鄉廟宇,維持長期的情誼,遂成為當地廟會固定能見到藝陣。

在上白礁祭典中所見到高蹺陣頭,都是學甲在地的職業陣,其一是穎川高蹺陣,主要為學甲寮慈照宮出陣;另一團則是有南台灣第一團美譽的中洲高蹺陣,固定為東頭角慈福宮出陣。兩陣所演出的劇碼都是「關公保二嫂」

高蹺陣,台語俗稱「踏蹺」,在台灣南部主要流行腳踏三尺二高的「武蹺」,由於木蹺較短,動作也靈活,常結合武術拳腳動作,如打拳、刀槍、勒馬等,手腳精彩 俐落,往往獲得滿場喝采。中洲高蹺陣成立於1954年,原為業餘陣頭,主要表演《西遊記》中「盤絲洞」的故事。後來取材傳統戲曲中「關公保二嫂」的劇碼 後,一舉成名。尤其馬伕為關公牽馬一段表演,扮演馬伕的藝師,除須劈腿外,甚至還要單腳踩蹺,可說精采極了。這齣劇碼,如今成為南台灣高蹺陣的共同劇齣。

各高蹺陣演出「關公保二嫂」,成員大約有十來名,除三名敲打鑼鼓外,其餘藝師則扮演關公、劉備夫人、馬伕、蔡陽等角色,不過會因人手關係,省略甘夫人、糜 夫人、蔡陽等角色。裝扮上關公、蔡陽會穿著全套戲服,其餘都穿著武打服裝,簡單綁頭而已。通常在廟庭表演時,首先會由頭旗手行拜廟之禮,隨後除繞圈前進 外,各藝師會逐一表演刀槍及拳腳,有趣的是就連扮演劉備夫人的女生,也會施展拳腳武術。可見南部高蹺陣雖取材於民間戲曲,卻不重視情節,全然以武術表演為 主。


本文章由學甲十三庄文史工作室收集、整理、撰文,以創用CC 姓名標示-非商業性-禁止改作 3.0 台灣授權條款使用。
學甲十三庄文史工作室粉絲專頁
編撰:學甲十三庄文史工作室—李啟嘉

羅姓角八仙棚

每年學甲慈濟宮舉行上白礁謁祖祭典,逶迤數公里的香陣行列裡,集和宮蜈蚣陣為先鋒,至今仍維持龍頭鳳尾、人力扛抬的古老傳統,所到之處無不萬頭鑽動。後方不遠,香客便會見到八仙棚跟隨而來,同樣龍頭鳳尾的造型,色彩鮮豔斑斕,閣棚上扮演八仙的神童嬌憨可愛,宛若縮小版的蜈蚣陣,自來享有小蜈蚣的美譽。

八仙棚為學甲羅姓角所創建的特殊藝閣,又稱八仙閣,屬於傳統廟會閣棚中的龍鳳閣,以八仙故事為主題,目前於台灣各地廟會已極為罕見。2013年由台南市傳統藝術審議委員會,以其展現傳統藝術價值,正式列冊為傳統藝術。

羅姓角聚落位處慈濟宮東鄰,自古羅姓族人便以慈濟宮為信仰中心,並未獨立創建角頭廟宇。羅姓先祖為參與慈濟宮上白礁謁祖祭典,遂創建此一特殊藝陣。八仙棚上的八仙,隱喻四維化八卦的深意,點出「羅」字,正為啟示子孫慎終追遠,崇功報德,追溯祖源的涵義。

棚上神童依序扮演鍾離權、李鐵拐、曹國舅、張果老、呂洞賓、韓湘子、何仙姑、藍采和,為華人民間所熟悉的海外八仙。分別代表男、女、老、少、富、貴、貧、賤等人間境遇。

八仙手持法器,合稱為「暗八仙」,各有含義。鐘離權所持的扇子能起死回生;李鐵拐背負的葫蘆可救濟眾生;曹國舅手上的玉板可靜化環境;張果老所持魚鼓能占卜人生吉凶;呂洞賓的寶劍可鎮邪驅魔;韓湘子的笛子使萬物滋生;何仙姑的荷花能修身養性;藍采和的花籃則能廣通神明。

羅姓角八仙棚只參與上白礁謁祖祭典與學甲香科,為專屬羅姓角頭的藝陣。每年能裝扮神童的小朋友名額非常有限,多數以羅姓角宗親、當地居民或親友家子女為主。民間相信,裝扮八仙的孩童承蒙神明庇佑,會益加乖巧、健康。眾多親身體驗者,常爭相走告親友,充分展現八仙信仰文化。每年於學甲慈濟宮保生大帝座前擲筊,決定扮演八仙機會,獲選的孩童,更說百中選一,彌足珍貴。


早年八仙棚與蜈蚣陣同樣都採人力扛抬,然而時代變遷,扛工極難尋覓。經羅姓宗親合議,將動力改為半機動人力推車,以符合現代需求;同時仍維持人力推動,展現一步一腳印的傳統。改變了人力扛抬的形式,似乎也符應了「神龍見首不見尾」的龍頭鳳尾造型,而與百足真人蜈蚣陣稍有區隔。

在上白礁謁祖祭典遶境的香陣行列中,因為路途遙遠,沿途表演的民俗藝陣,部分採取入廟步行,出廟搭車的形式。只有蜈蚣陣與羅姓角八仙棚,須完全採用人力走完香路全程。在上白礁的傳統中,參與廟宇的神轎、陣頭須按照號次安排前進,不可越過前列號次,尤其不可超越蜈蚣陣。所以整個香陣行列一如分成兩段,第一段由蜈蚣陣領頭,第二段則由羅姓角八仙棚居先,維持良好的行進秩序,所以八仙棚又有小蜈蚣的稱號。




本文章由學甲十三庄文史工作室收集、整理、撰文,以創用CC 姓名標示-非商業性-禁止改作 3.0 台灣授權條款使用。

2015/12/20

蜈蚣公護持校園平安 小學生體驗信仰文化


每年農曆三月十一日上白礁謁祖祭典當日清晨,後社集和宮蜈蚣陣神童逐一登上棚架,法師舉行「上馬」儀式,錦繡角田龍館莊姓宋江陣與田都元帥神轎會前來接駕,準備為蜈蚣陣開路,前往學甲慈濟宮參香圈廟,展開一日的繞境路程。

在踏上正式香路之前,集和宮蜈蚣陣會從廟邊一秀街,轉入西龍宮後的巷子,前往學甲國小繞行一周。隊伍通常由莊姓宋江陣、田龍館田都元帥神轎前導,蜈蚣陣沿著學甲國小圍牆,由育英路轉新生路,入育德路,再轉中山路,由南側校門進入,穿越校園至行政大樓前香案稍稍停駐,由學甲國小校長參香。

蜈蚣陣後則跟隨著後社武聖宮、彭城慈太宮、郭姓角聖和宮、後社西龍宮、後社集和宮等廟宇的神轎、陣頭、藝閣、執事人員等等,宛若一場小型繞境活動。蜈蚣陣出學甲國小東側校門後,又繞回一秀街,接續香路前往慈濟宮,正式展開上白礁繞境。

這項慣例起源於後社人對蜈蚣陣扛工的感恩,及庇佑在地弟子的誠心。學甲慈濟宮每年舉行上白礁祭典繞境,都由後社蜈蚣陣為先鋒。如遇四年一度的香科年,一連三天的漫漫香路,更長達百餘公里。後社蜈蚣陣為維持百餘年來人力扛抬的傳統,耗費人力龐大,都需招募數百名勞苦的外地扛工。

每逢香科年,在集和宮央託下,學甲國小都慷慨提供活動中心數日,安頓扛工歇息、住宿,共同促成家鄉美好的信仰盛事,能夠圓滿成行。民國93年為甲申年學甲香科,蜈蚣陣在刈香首日行程結束後,返回集和宮時,曾經前往學甲國小繞行一週,為扛工與校園祈福,應是蜈蚣陣圈巡校園之始。

至民國97年,又逢戊子年學甲香科。之前適逢學甲國小整修校舍,雖依循民間傳統謝土,然而校園內還是常有細小意外發生。校方除盡責加強校內安全措施之外,為求師生心理安定,當時李素珍校長誠意向集和宮請求,希望在當年度上白礁時,由蜈蚣陣圈巡校園,護佑學子,祈求平安。學甲國小創校已百餘年,後社子弟多為該校校友,學生就是鄉親子弟。集和宮廟方為疼惜在地子弟,祈求蜈蚣公庇佑學子成長,歡喜承接這項任務迄今。

集和宮與慈濟宮商議時,慈濟宮廟方認為在展開正式香路行程前,集和宮可以自行安排,惟須按祭典既定時間,依循正式香路展開行程,不可遷延,便促成這件造福地方的美事。蜈蚣陣也在繞行學甲國小後,回到一秀街,按既定傳統香路前往學甲大廟。

民國99年上白礁當日,蜈蚣陣再度巡行學甲國小。自此之後,校園日漸平安,師生心理安定,校運順遂。於是每年上白礁祭典當日,蜈蚣陣巡繞學甲國小祈福,遂變成地方慣例,如逢四年一度的學甲香科,則在香科首日三月初九繞行。

蜈蚣陣巡行學甲國小校園,展現了後社角濃厚的鄉里人情,更是疼惜、呵護子弟成長的心意,殷殷可感,可說是地方美談。對於學甲國小的學子而言,更是親身體驗民間信仰文化,了解鄉土風情的機會教育,非常難得。

2015/12/19

白礁一脈相承 二大帝溯源下社開基


學甲慈濟宮上白礁謁祖祭典久負盛名,為南瀛五大香科之一。廟中所供奉的開基保生二大帝,係由先民於明鄭時期自福建泉州府同安縣白礁鄉迎請來台,相傳於宋朝時所雕成,迄今已歷八百餘年。開基二大地靈佑百姓,神蹟顯赫,歷經數百年傳承,為學甲十三庄信徒及安南區十六寮學甲移民的信仰寄託,而追溯其來台淵源,則須由下社角說起。

明朝永曆年間,鄭成功為成就抗清大計,決意收取臺灣以為根據地,於是率領軍隊擊敗當時佔領台灣的荷蘭東印度公司,許多閩南百姓亦隨之遷徙來台拓墾。當時,明鄭軍隊運糧官陳一桂督領眷船、民船隊等,由學甲西面頭前寮將軍溪畔登陸,官軍百姓便於此地落地生根,逐步拓墾。

下社角李姓開台祖李勝便偕同孟、階、松等三子,迎請白礁慈濟宮保生二大帝、謝府元帥、中壇元帥渡海來台,落腳於今日下社角開墾,繁衍傳承,迄今已十五代,裔孫遷徙至宅港、瓦寮乃至台灣各地。李勝身後分別將保生二大帝、謝府元帥、中壇元帥交給大房、二房、三房奉祀。

相傳大房子孫因久未發達,於是將開基二大帝神像迎請至路邊,遂「落公」由鄉民共同搭建草寮祭祀。因神恩廣被,清代時由鹽水岸(今鹽水鎮)趙姓信徒捐獻廟地,開始建廟,經歷代興築改建,而成今日巍峨廟貌。

學甲民間相傳,慈濟宮開基二大帝曾於西元1860年左右失落,由嘉義北社尾軍伕迎奉北去,僅留下大帝神像木椅。學甲百姓四處尋訪,卻因機緣未到而無所獲,於是令刻神像祭拜,即今日慈濟宮舊二大帝神像。

1945年下社角李抄、李長記父子連夜受保生大帝托夢,李長記遂前往北社尾查訪,趁機迎回開基二大帝神像。學甲宅子港居民聽聞,出動八人大抬神輿,迎奉神像重返學甲。

而原謝府元帥、中壇元帥開基神像,自明鄭以來則一直留於下社角,由李姓族親採爐主制度奉祀於民宅中,直至1983年,才建立白礁宮,並新雕保生大帝神像。唯每年上白礁謁祖祭典,開基二大帝出巡,途經下社角時,白礁宮乩童必然出角頭,先於路口等候迎接。角頭百姓全體跪於廟前,迎候慈濟宮神轎、輦宮到來,二大帝也必定於白礁宮「落馬」,駐駕看戲。白礁宮主事人員則會透過廣播向信眾介紹這段歷史淵源,說明下社角為開基二大帝的「血跡」開源之地。

每逢謝府元帥、中壇元帥聖誕,白礁宮則會至慈濟宮迎請保生大帝聖駕,回到角頭看戲,讓信眾共沐神恩。由於開基二大帝神像年代久遠,為求維護周全,傳承萬代,白礁宮也自願放棄優先迎請權利。近年來主要皆是迎請舊二大帝神像前來。

今年,學甲十三庄文史工作室志工團追溯這段信仰淵源,帶領學甲民眾一同重溫歷史畫面。特地與慈濟宮、白礁宮廟方商議,在農曆九月八日,將謝府元帥、中壇元帥開基神像迎請至慈濟宮,讓三尊來台神像再次同聚一堂,共同合影,為歷史留下紀錄。


下社角李勝三房公派下第十一代裔孫  李啟嘉恭撰


2015/12/18

新芳「九龍傳說」

學甲新芳慶安宮建廟歷程中,有一段令信眾津津樂道的九龍傳說。

民國79年,慶安宮重建,新廟甫落成,卻一直無法尋到適合的木材,雕刻大法主的木材。

當年度農 曆7月23日,正逢代天法主聖誕,當天颱風來襲,然而廟中信眾信仰極為虔誠,風雨無阻,仍依例舉行過火儀式。晚間代天法主降駕,以大輦指示,應往東方尋找。兩日後,花蓮有人來電,說尋到一棵神木,可為雕刻聖像之用。

廟中委員與地方耆老便驅車趕往花蓮。抵達後,聞知之前 本有人欲出高價收購,但老闆準備張口應允之時,突然口不能言,只得作罷。委員們聞聽,便以一半價錢購下神木,老闆得知用途後,嘖嘖稱奇,冥冥之間似有神明 做主,十分靈感,於是熱情招待眾人用餐。席間談論,方知神木受颱風摧折,順流而下,半途受阻於橋下。

老闆本經營吊車事業,上山工作時,途經該地,突然聞一 股香味,遂發現神木,以吊車吊起之際,懸博空中,宛如飛龍在天,極為特殊。取完雕刻大法主神像所需的木材後,代天法主降駕指示,將剩下木材雕成九龍,以受 後人膜拜,成就此段傳奇。神像雕成開光後,於同年農曆12月21號入火安座。

資料來源:新芳慶安宮粉絲專頁

2015/12/15

學甲慈濟宮「龍飛」「鳳舞」

學甲慈濟宮正殿左右兩側,書有「龍飛」「鳳舞」四字狂草,字達四尺,氣勢驚人,乃是大陸寓臺書家楊草仙的作品。



楊草仙名夢臺,字永光,號草仙,為四川簡陽人,為清末著名書家,善書狂草,懸舉大筆,揮灑自如,日本名流曾推為中華草聖第一。

日治時期昭和三年(1927 ),楊草仙遊歷台灣時,途經學甲慈濟宮,見廟貌巍峨,堂皇莊嚴。一時興至,以竹竿、抹布為筆,在正殿左右兩側書此大字,今日已成慈濟宮珍寶。

本地書法家王英雄千金王美淇,觀此四字,認為楊草仙生性熱情,極富生命力,在作品中全幅展現,一覽無遺。

相片拍攝:學甲慈濟宮正殿

本文章由學甲十三庄文史工作室收集、整理、撰文。
創用CC 姓名標示-非商業性-禁止改作 3.0 台灣授權條款使用。